资讯
本馆概况
机构职能
章程与规划
粤博新闻
政务公开
公告
党工青妇
大事记
展览
正在热展
展览预告
对外交流展
展览回顾
虚拟展览
流动云展
藏品
藏品库
藏品总目
3D文物
教育
教育资讯
教育活动
粤博讲座
专家导赏
在线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志愿者
粤博讲台
服务
参观指南
门票预约
参观路线
文创
馆长信箱
学术
学术机构
专家风采
学术资讯
科研课题
学术期刊
出版物
全媒体
媒体报道
自媒体
微视频
直播回放
形象宣传片

资讯

首页 > 资讯 > 章程与规划

广东省博物馆“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年12月01日 浏览量: 16563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博物馆,对博物馆事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尽早谋划、提前布局、真抓实干、争先创优的原则,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指引下,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广东省对区域内博物馆发展的定位,以“平安粤博、优美粤博、学术粤博、品质粤博、创新粤博”为引领,结合本馆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21至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形势

一、基本概况

  广东省博物馆是南中国地区最大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和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重要的支点性博物馆,是华南地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深受群众喜爱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广东省博物馆奋力创新,高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最近一次的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成为中国博物馆界创新发展的标杆。

   “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博物馆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首先,藏品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11月底,馆藏藏品达185548件,其中文物藏品数量为129694件/套,包括一级文物423件/套,二级文物6640件/套,三级文物13398件/套。其次,在陈列展览方面创新策展人制度,展览连续7年入围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并2次斩获精品奖。再次,教育推广卓有成效,研学旅行和志愿者服务多次获得全国性奖项。最后,科学研究实力不断增强,先后创办学术杂志《文博学刊》《艺术与民俗》,是唯一一家拥有双期刊的省级博物馆;同时成立图像人类学研究中心、外销艺术品研究中心和海洋出水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推动学术研究,提升学术影响力。

 二、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博物馆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博物馆管理运营水平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博物馆实施了一系列激活员工创新力和提升各项业务发展的新做法,在学术期刊创办、理事会制度建设、工资绩效改革、流动博物馆运行、博物馆评估、藏品征集、展览策展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荣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

   藏品工作稳扎稳打。“十三五”期间,藏品工作成绩突出,完成全部文物藏品的“一普”数据上传任务;完成海关移交文物整理分配工作和南澳Ⅰ号出水文物分配移交工作;完成馆藏所有一、二、三级文物共18580件/套的数据采集工作;平均每年新增文物藏品1000~1500件/套,其中2015—2020年新增一级文物共5件/套。先后制定《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维护征集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试行)》,修订《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管理办法》,引入馆纪委监督机制,对重大征集事项采取摇珠方式遴选专家为藏品征集保驾护航,属博物馆行业首创。启动《藏品大系》编撰出版工作,修订《广东省博物馆藏品保管管理办法》,提升文物库房规范化管理水平。

   陈列展览成绩突出。2016—2020年,各基本陈列展厅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改造工作完成,局部提升和展品更新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十三五”期间,共在馆举办展览48个,其中原创展25个,引进展9个,其他类展览14个;输出展览28个,其中出境展8个,如“东西汇流——13—17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国家间合作项目赴德国汉堡和意大利罗马展出,“中国制造——克莱姆莱茵河上的广州”赴荷兰展出,“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赴韩国展出。依托粤港澳三地展览制度,先后策划“岭南印记——粤港澳考古成果展”“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并在三地展出。同时,还有多个展览赴香港多家博物馆展览。“十三五”期间每年都有展览入围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其中“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岭南印记——粤港澳考古成果奖”荣获十大精品奖。“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博物馆策展人制度不断完善,特展收费制度逐渐成熟。此外,展览展示向场馆外延伸并获得突破,与地铁、机场和商圈联合办展,增强了广东省博物馆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活化了文物利用之路。

   教育活动精彩纷呈。宣传教育工作以活化文物资源、构建博物馆教育服务体系为指导思想,在做好日常宣传教育推广工作的基础上,健全宣传教育体系。每年举办各类教育活动数百场次;“馆长来了”“追梦异乡广东人”“探秘岭南”“墨纸成书”“趣寻国家宝藏”“恐龙大穿粤”等主题活动精彩纷呈;馆校合作,驿道研学等活动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博物馆教育活动成绩卓越,共举办各类教育活动3469场,参与人数超57万人次,策划的一系列活动成为业界争相学习的对象。

   文物保护特点鲜明。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具有文物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全业务范围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文物复制资质、文物拓印资质,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2家全国首批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优质服务机构之一,在海洋出水文物保护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十三五”期间,共完成文物修复保护项目40余项,修复文物逾1500件,承担了“南海I号”“南澳Ι号”等国家级重大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文物保护工作,其中“南海Ι号”获评“2019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多项文物保护科研课题项目得到立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4项,国际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文化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已经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在积极推进立项工作。

   智慧博物馆建设成绩斐然。广东省博物馆已构建一个以数字化硬件平台为支撑,以馆内数字资源为基础,以收藏保管、学术研究、陈列教育、观众服务和行政管理业务为核心的面向多层次受众的信息系统。目前,信息中心管理全馆22个应用系统,统筹21个新媒体渠道,全权运营15个新媒体渠道,保障超过2000件套的网络设备和计算机设备正常运行;与移动公司携手打造面向5G应用的数字化智慧博物馆,已完成5G基站建设和相关科技研发工作。广东省智慧博物馆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将成为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规划、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引领全国智慧博物馆发展方向和趋势。

   社会效益不断提高。2016—2019年,累计接待观众超763万人次,日均观众超6100人次。2020年虽因疫情观众量减少,仍共接待观众64万人次。“十三五”期间服务来馆参观观众总数超820万人次,成为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和对外宣传的主窗口和粤港澳文化交流的主阵地。同时,广东省博物馆依托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推进“广东文博综合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流动博物馆成员单位发展至133个,较“十二五”期间增长25%,服务观众超过1750万人次。“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博物馆服务观众总量达2570万人次,为提升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创开发水平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国家加大文化创意产品支持力度,我馆作为文创工作试点单位,相关工作得到切实推动。借力社会力量,利用博物馆IP资源进行文创产品系列化生产;借助高校智力资源,开展文创产品设计。拓展销售渠道,打造线上线下一体模式,销售渠道已拓展到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塔、广东省新华书店;推出文创体验店、文创快闪店,开展文创大赛、文创培训,组建文创联盟,省文物总店分店正式启用。加大品牌推广力度,积极参加各类展会,提升展品曝光度和知名度,与兄弟博物馆开展文创产品交流及代销。相关文创活动多次荣获各级各类奖项。

 三、发展环境

  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博物馆,对博物馆事业发展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指引着未来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方向。“十四五”期间,广东省博物馆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博物馆界取得与广东省综合实力相匹配的地位。

   在事业行进过程中,广东省博物馆仍面临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在体制机制方面,博物馆的法人治理结构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关系有待理顺,理事会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完全发挥;在队伍建设方面,人才团队建设尚不理想,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不多,代表性科研成果较少,人才成长步伐尚需加快;在财政资金方面,运行资金来源单一,文创产业效益尚未显现,创收资金利用有待深入研究;在具体业务方面,行政管理部门主动服务意识有待加强,藏品利用率仍需提高,展览影响力需要持续增强,宣传工作要下大力气改进,学术研究的提升空间很大。

   “十四五”期间,将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要做好谋篇布局工作,审时度势,科学统筹,开拓创新,立足粤港湾大湾区,凝聚众人的智慧和勇气,破除制约我馆更好更快发展的各种问题,全面提升管理运营水平,保持良好的争先进位发展态势,巩固广东省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行业的领先地位。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理念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属性,在“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和“两个重要窗口”的征程上,为广东“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发展理念

  以“平安粤博”为统领。安全是博物馆底线、红线和生命线。作为安防一级风险单位、消防重点单位、反恐重点单位和重要的文化遗产保藏机构,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文物藏品、意识形态、公共服务、人员和科学研究的安全。

   以“优美粤博”为取向。博物馆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窗口,优美整洁的场馆环境、专业贴心的服务、有品位且艺术性强的文化产品是“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构建审美格调高雅、文化气息浓郁的公众形象,让广东省博物馆成为区域文化景观的重要代表。

   以“学术粤博”为抓手。学术是固本强基、创新发展的抓手,要切实厘清博物馆的特色和优势,找准学术研究的方向,将藏品优势、人才特点、行业特色三者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广东省博物馆要利用人才队伍优势做大做强图像人类学研究、出水文物保护研究和外销艺术品研究等学术研究集群,打造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中心群落,为博物馆展览、教育、宣传、行政业务提供智力支撑。

   以“品质粤博”为目标。全方位加强业务和行政能力建设、优化业务结构、整合内部资源,形成体制机制规范健全、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的良好氛围。重点探索博物馆展览策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安全管理能力、藏品利用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宣传教育能力等“六大能力”建设,推动人事和财务管理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博物馆样本。

   以“创新粤博”为动力。创新是博物馆永续发展最大的“红利”。60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创新是广东省博物馆争先进位的利器和重器。现阶段全社会对博物馆的关注度在持续增加,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期待与日俱增。广东省博物馆要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创新潜力,发挥本馆员工、专家学者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让内部智力和社会智力共振,探索博物馆守正创新的各种可能。

 三、发展目标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责任主体。“十四五”期间,广东省博物馆的发展目标要比照广东省在全国的综合实力,巩固优势,补足短板,胆子大一些,步伐快一些,成为引领博物馆新一轮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型博物馆。


第三章  发展任务

一、创新博物馆管理体制

  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基金会制度,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路径。不断丰富和完善制度体系,总结在行业内先行先试并取得实效的创新性业务,以制度、规范、论文或文字材料的形式明确下来,为博物馆行业发展贡献广东省博物馆样本。

  完善内部治理,实现科学决策。发挥藏品征集委员会、陈列展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覆盖面广的优势,为本馆业务的科学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并按照实际需要适时组建其他跨部门议事协调机构。

  构建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实施干部和人才动态管理体系,全面实施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聘任制度;整合内部机构职能,有效提升管理效能,形成职能清晰、功能完善、工作高效的内部组织架构。加强员工积极性和团队凝聚力建设,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营造争先恐后、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良好工作氛围。

  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广东省博物馆专家培育计划。深挖现有人才资源,培育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队伍,并以专家为依托建设专家团队和学术中心,实现学术成果的加速转化和广东省博物馆学术研究能力的跃升。参照高校人才引进制度,探索博物馆行业人才引进及配套机制。本规划期内,力争将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从现有的 82 %提升到 86 %,年度培训数量增加到 450-500 人次。

 二、提升藏品质量,夯实藏品特色

  立足现有藏品资源,查缺补漏,完善馆藏藏品体系。善用文物征集专项经费,重点征集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和影响力的藏品。立足地域特色,持续完善地域藏品架构。继续做好外销艺术品藏品的征集工作,积极参与“南海I号”出水文物的后续分配工作,征集省域范围内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研究价值的藏品,为基本陈列改陈和临时展览提供更加丰富的展品。立足时代需要,开展革命文物和反映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的征集工作,率先构建当代文物库,为博物馆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立足广东省博物馆自然分馆筹建工作,开展藏品体系研究,明确标本征集方向,做好预判和预研工作,为广东省博物馆自然分馆建设提前做好谋划工作。开展藏品研究工作,组织出版“馆藏文物藏品大系”12种,为展览、宣传、教育、文创和公共服务等博物馆全业务发展提供更多更科学的依据。每年保持新增藏品1500件(套),逐步提升珍贵文物比重

  完善文物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藏品的利用与研究水平;改善文物库房软硬件环境,确保文物保存环境全部达标;加强库房日常管理,使文物检查工作常态化。进一步加大文物安全防护,年均制作藏品装具不少于 400个。完善文物库房的标准化建设,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完善点面结合、24小时实时监控与远程监控相适应的、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的安全防护体系,逐步完成对安防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切实提高安全防护能力。

   提升藏品信息化与服务水平,以藏品数据采集、存储、管理与应用为中心,建立具有广东省博物馆特色的博物馆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落实“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推出以移动设备传播和弘扬岭南文明、传统美德的公共文化产品;在本规划期内,完成全部馆藏藏品的高精度二维数据采集与登录,完成不少于 600 件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与运用,向社会免费公开本馆外销艺术品类文物高精度数据信息,优化藏品检索系统,实现 25000件以上馆藏藏品一般信息向社会免费开放查询。承担并完成“广东省博物馆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

 三、优化展览生成机制,扩大展览影响力

  推动基本陈列改陈工作,完成“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和艺术类基本陈列的改陈大纲编写工作,在本规划期内至少完成一个基本陈列的改陈工作。基本陈列展览每年更新的展品比例逐步提升,前两年年度展品更新率为上展展品总数的 5 %,后三年年度展品更新率为上展展品总数的 5 %。推进“贝林捐赠标本展”——《万物有灵——北极北美野生动物展》基本陈列建设工作。

  持续优化策展人制度,强化策展人制度国内博物馆界先行者的标签,发现和培养更多策展专业人才,稳步提升本馆策展业务能力,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策展人制度运作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和约束性文件,形成策展人制度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省博物馆经验”,领衔制定中国博物馆展览策展人制度国家和行业标准或规范。

  拟定临时展览策展清单,制定展览大纲编写、形式设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开放管理与公共服务、宣传教育工作、展览施工制作等全流程项目指引书。在本规划期内,利用本馆藏品资源每年策3个左右原创展览;举办粤港澳三方合作的大型展览1个;力争获得1项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精品奖。“十四五”期间,每年举办临时展览8个左右,外推本馆展览4个或以上。

  发挥省内龙头馆作用,体现广东省博物馆担当,以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和基层共建项目建设为依托,提升省内文博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服务均等化水平,助推全省文博事业发展,实现从展览扶持平台到覆盖粤港澳的文博综合资源共享平台的转变,打造全国领先的流动博物馆服务品牌。提高流动博物馆业务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探索流动博物馆跨省跨境路径,突显流动展览服务的“广东经验”。全面提升流动展览的质量,建立内容丰富、类型平衡的流动展览储备库。在本规划期内,每年新增成员单位数量不低于2个,年均更新展览数量不少于5个,年观众量超150万并逐步增加,五年观众总量突破1000万人次。

 四、拓展教育宣传形式,探索形象融合传播

  掌握世界博物馆教育宣传新趋势,探索我国博物馆宣传教育新模式,依托本馆宣传教育积累的经验,结合当前传媒理论,形成覆盖面广、频次密集、类型众多的融媒体平台宣传矩阵,充分履行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重视研学活动,探索博物馆与社会机构之间的合作模式,打造广东省博物馆研学品牌。完善馆内展览导赏系统,依托策展人导赏和有偿导赏服务,提升展览的传播度,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打造数字博物馆项目,应用交互式网络技术助推博物馆教育能力的大幅提升。针对教师和学生初步建成“菜单”式博物馆课程,结合馆藏核心文物藏品设计相关教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根据儿童、成人和老年人的不同特点开发针对性的教育项目。在本规划期内,免费讲解、讲座、宣教活动的场次保持 3-5 %的年递增率,每年提供给中小学生的讲解服务不低于 1000 小时。继续重视志愿者服务工作,借助社会智力资源,增加博物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

  不断提升本馆的接待能力和条件,细化服务内容,为观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参观服务和周边服务;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提升“粤读空间”服务品质,逐步向观众开放本馆藏书,提供本馆《文博学刊》《艺术与民俗》杂志、出版物、其他文博文献和电子图书查询、阅览服务;为观众提供互动交流、咨询留言、在线访谈和网上调查等公众服务栏目;深入开展观众调查和观众行为分析,每年针对重要展览和服务项目开展针对性的专项观众调查

 五、做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建设省级文物保护科技中心

  切实推动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项目建设工作。“十四五”期间完成广东省文化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建设。同步开展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建制、职能、功能和定位的规划工作,形成步调一致、协同实施的项目建设思路。

  做好文物藏品的本体保护,在病害分析与健康评估的基础上,完成 1500 件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推进文物藏品预防性保护,提升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的智能化水平,改善文物保存微环境;加强展览中的文物藏品保护,建立保护修复与策展工作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出水文物现场保护,关注文物信息提取留存、脆弱文物抢救性保护;拓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关注本地区革命文物和海防遗址;加强对文物的科技研究,关注脆弱金属文物、海洋出水有机质、革命文物、中西文化交流文物;探索实验室开放与共建模式,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共享成果,提升影响,探索建立联合实验室、文物保护工作站、文物保护联盟等。开展横向合作,与故宫博物院等机构合作开展“广钟”保护修复项目。

 六、依托政策红利,探索文创产业发展模式

  深刻理解文化创意产业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要站在博物馆永续发展的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工作。参考借鉴国际著名博物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本馆馆情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深入挖掘和整合本馆藏品资源和展览资源,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文创联盟、企业、文博机构、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会、高校等力量,推动广东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跨越式发展。

  充分认识到展览也是文化创意产品,利用本馆藏品资源策划输出展览,提升藏品活化利用水平,激发展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要走品牌建设之路,全面引入企业化经营模式,做好广东省博物馆品牌管理,打造品质有保证、产品有内涵、品牌有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推进在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开设广东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旗舰店,利用微博、抖音、快手等流媒体平台扩大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

  重视利用特许生产商资源,通过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推出具有区域特色的系列文化创意精品;利用馆内实体店等销售手段打造博物馆文化产品线上线下的立体销售新模式。充分利用珠三角和大湾区企业资源丰富、产业链完善的特点,力争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十四五”期间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亮点和全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的佼佼者。


第四章  重点项目

一、实施精品展览项目

  展览是博物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最重要的方式,要继续做好广东省博物馆的展览工作。围绕国家战略和广东省发展定位,积极利用本馆区位和地缘优势,统筹全球藏品资源,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展览。推动广东省博物馆高质量展览国内国际巡展工作;依托展览在学术研究、人才培训、展览合作、教育推广、信息交流等方面开展多边国际合作,扩大中外文化交流,宣传推介岭南优秀传统文化。

 二、推动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建设项目

  按照上级行政部门的部署,建成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通过整合文物、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将中心打造成具有较强文物保护修复能力的区域性重点综合性文物保护机构。

   “十四五”期间,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做好项目建设的跟进和落实工作。细化项目进度,梳理问题清单,专人专责落实,在本规划期内完成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建设任务。参照国内已建成省级文保中心的具体职能,谋划好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定位、职责、职能和任务,发挥全省文物中心医院的作用,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研究发挥更大作用。

 三、重视学术研究工作

  学术研究是关系博物馆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博物馆事业实现了与世界博物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式发展。博物馆事业发展创新从外部模仿进入内部动力驱动阶段,事业创新进入“无人区”。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挖掘内部资源、整合外部力量、探索博物馆事业发展新路径新方法的重要法门。博物馆间的竞争重点将是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广东省博物馆要审时度势,以学术研究中心为抓手,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和专业,形成既能独当一面,又能培养和聚合人才的博物馆学术研究和创新平台。

  开展科研事业机构认定工作,积极推进研究型博物馆建设。广东省博物馆在藏品、展览、教育、研究等方面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区域首位度高,具备科研事业单位认定的基本条件。科研事业单位的认定对于推动广东省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和业务创新具有正向激励作用。推动博士后工作站设站工作,培养高层次文博人才,提高广东省博物馆科学研究实力。

 四、开展广东省博物馆自然分馆筹划工作

  广东省是全国少有的综合实力居前但未设置省级自然博物馆的省份,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缺环和短板。广东省博物馆自然藏品丰富,种类众多,在全国综合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当中拥有较高知名度。在国家十分重视文博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十四五”期间广东省博物馆要推动广东省博物馆自然分馆的建设工作。从项目论证着手,开展可行性研究,并着手开展藏品体系梳理和人员组成等方面的酝酿工作。学习国内已建成自然博物馆的经验,对标国内领先的自然类博物馆,提前谋划广东省博物馆自然分馆的建制、功能、职能等事项,在展览策划等方面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第五章  发展保障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十四五”期间,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博物馆事业的部署,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指示批示精神和系列重要论述,结合广东省对博物馆事业的定位,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深化本馆党委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实现党的建设和业务工作双促进、两提升,充分发挥馆党委在文博业务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为本馆事业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二、加强组织协调

  科学厘定部门分工,发挥职能部门主体作用,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协调机制。馆领导班子要加强沟通,推进和督促本规划的实施及相关举措的落实,协调解决本规划期内面临的主要问题。各部门应根据本规划的内容和主要指标拟定总体目标和年度计划,分清权责,密切配合,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认真贯彻落实各项重点工作。

 三、做好经费保障

  努力争取上级财政加大经费投入;拓宽社会资金来源,利用理事会、基金会等广泛吸纳社会支持,多方筹措经费;开源节流,重点保障主要业务经费,积极争取财政专项和其他重大项目支持;健全财务制度;加强预算执行进度管理,强化经费动态管理,提升经费使用效率。

 四、激发人才活力

  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开展人才结构评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岗位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人才引进、传帮带、在职培训、进修和深造等方式,建立老中青结合、学历层次逐步提高的人才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提高人才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五、强化内部管理

  实行严格的内控管理制度,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馆领导作为馆事业发展的火车头,应统筹大局,率先垂范,带头作为。中层干部是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层干部的积极性,形成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二次创业”氛围,带动全馆上下努力干事业,营造风清气正、朝气蓬勃的良好内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