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园地
Special Topic

试论玉的文化内涵

2021-12-23

  玉,自新石器时代出现,至今已有八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时光流逝,物换星移,可是人们崇尚玉器、喜爱玉器的心理不变。究其原因,除了玉自身质地的莹润诱人、造型设计的巧妙奇特外,还因为它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饱含文化韵味的玉器早已成为很多人的心中所爱,人们敬玉、爱玉、赏玉、戴玉,对于玉器的喜爱由来已久,对于玉器的用途猜测良多,对于玉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有不同揭示。本文主要结合广东出土的玉器材料,对玉的文化内涵作尝试性探讨。

  一、玉,是贯通天地的神物

  古人认为,玉是“上天之石”,是神物,具有沟通天地人间的魔力,自古就有把崇拜的图腾图案刻画于玉上,或以玉料制成祭祀众神的礼器。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中这方面的材料常有发现,如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青玉圭,两面均有阴线刻划的以目为中心、向外放射的复杂线条勾连装饰。(1)这种以目为中心、极度夸张的纹饰在良渚文化、广汉文化以及我省的石峡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都有出现。石峡遗址M17出土了一件石琮,它的四个方角就有由浅雕凸弦纹和圆圈纹构成的兽面纹(图一)。这是一种在广阔范围内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始艺术现象,而推动这种艺术现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以及对自然、图腾、祖先、神灵等的崇拜。玉石上的这些纹饰寄托着古人对以上事项无限的敬仰、崇拜之情。

  古人不仅在玉器上刻画图案纹饰,还以玉制成礼器,侍奉各方神圣。《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2)各地出土玉器中,这类礼器不少发现,广东马坝石峡遗址就有六件琮、一件璧出土,还有璜等。琮、璧还见于封开、海丰、佛山等地。圭,1957年曾发现于惠阳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良渚遗址更是大量出土了这类玉石礼器。

  国内还有许多遗址都有琮、璧礼器的出土,可见古人寄托于玉器的这一愿望广泛而且普遍。在江西新干,1989年发现了一座商代墓葬,出土的精美青铜器、玉器等让人啧啧称奇,其中就有兽面纹琮、蝉纹琮、弦纹玉璧等礼器。而造型别致、形象生动的侧身羽人玉佩饰,则是古人祈望神灵互通心愿的又一反映。凭着丰富的想象、精巧的构思,匠人把人、兽、鸟集中于一个小小玉器中,让整件玉饰具有亦人亦神的意味。(图二)

  二、玉,是权势的象征

  玉是“上天之石”,古人把它制成礼器,作为沟通人神的桥梁;还把它看作天命主权最高利益的神灵牌位,历代统治者的追求与祈望都寄托于小小玉器上。各地发现的各式玉玺就是统治者这一愿望的集中体现。皇帝往往以玉制成宝玺,握于手中,仿佛自己就是“天之所命”的“真龙天子”。根据史料记载,中国皇帝的第一颗玉玺,是秦始皇的传国玺,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3)《汉官旧仪》也有关于玉玺的记载:“秦汉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当时,天子一人六玺,印文:皇帝之玺、皇帝信玺、皇帝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天子行玺,“皇后玉玺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4)1968年咸阳出土了吕后的“皇后之玺”,此玺边长2.8厘米、高2厘米,并有螭虎钮。(5)发掘于1983年的广州南越王墓也出土了2枚玉玺,而且尺寸相同,均为高1.7厘米,面宽2.3厘米。其中一枚青黄色玉料,螭虎钮,白文篆刻“帝印” 两字;(图三)另一枚黄白色玉料,覆斗纽,阴刻篆文“赵昧”两字。(6)(图四)往后,以玉为玺更成为一种时尚。在广西,贵县罗泊湾2号墓有“夫人”玉印出土,贺县金钟1号墓有40件玉器和一枚“左夫人印”玉印出土。从出土遗物、规模推测,这两墓的主人都是具有一定地位的官员或其配偶,玉印就是他们身份的证明。到了清代,以玉为玺更是流行,完成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清宫二十五宝玺,就有二十三枚为玉质的。玉玺,是王权的代表,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价值。

  三、玉,是富贵、等级的宣示

  在古代, 玉器虽不为皇帝专有,贵族们也可以拥有诸如玉佩一类的玉器,但它的色质、形制却因贵族身份、等级的不同而有差异。《礼记·玉藻》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玫而缊组绶”。(7)“玄组绶”、“朱组绶”、“纯组绶”、“綦组绶”、“缊组绶”是不同颜色的丝绶带,分别为赤黑色、红色、黑色、杂色、赤黄色。天子、公侯、大夫、世子、士,不仅所佩的玉不同,连绶带颜色也不一样,等级之分明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史料记载的玉以分等级外,考古发掘也有迹象表明:玉是墓主人等级身份的一种标志。在广东,石峡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已经显露等级差别的端倪,那些朱砂铺地、分别随葬钺、琮等玉石礼器、陶质礼器和大小系列配套工具的墓葬,显然不同于仅有几件陶器随葬的其他墓地。玉,出现于规格较高的墓葬中。各地以后的考古发掘中,更有不同的组玉佩、玉带等出现于高等级的墓葬中。一代南越统治者——南越王,其墓出土了11套组玉佩,其中墓主一套最为华丽。它以四件玉饰——双凤涡纹璧、透雕龙凤纹璧、犀形璜、双龙蒲纹璜自上而下作为主件,整串玉佩饰分为四组,中间配以四个玉人、五粒玉珠、四粒玻璃珠、二粒煤精珠、十颗金珠以及壶形玉饰、兽头形玉饰各一件,最末端还有玉套环。(8)整组佩饰大小有别,轻重有序,色彩斑斓,尽显华贵。(图五)湖北明代梁庄王墓,不仅有为数不少的组玉佩出土,还有九条玉带,而且很完整,二十件为一套:“三台”、“六桃”、“两辅弼”、“双鉈尾”、“七排方”。(图六)革带是明朝身份性饰物,帝、后礼服、一品官员朝服,其带为玉质。文献记载,北朝和隋代就有玉带饰。早期的玉带,见于五代后蜀王建墓、元末张士诚母墓等的出土。(9)明代是玉带饰发展的顶峰时期,难怪梁庄王墓中有如此之多的玉带出土。这些玉带正是墓主身份的象征。

  走近古代墓葬,玉器的贵族气息扑面而来。在一些随葬品丰富或墓主身份显赫的墓葬中,经常都有玉器随葬。肇庆松山大墓以及韶关张九龄及其弟张九皋墓等,均有精美玉器出土。1972年11月,广东省博物馆、肇庆市文化局联合对广东省肇庆市北岭松山战国古墓进行了发掘,出土器物一百三十多件,大多数为铜器,有成套的编钟、错银的铜罍,罕见的铜筒等。环顾周围同时期的其他墓葬,这是一座随葬品颇为丰富的墓葬。在这样的墓葬中,同时就有两件金柄玉环、一件玉带钩、玉棒及三片玉片出土。金柄玉环,环为圆形,内外有齿棱。环上饰云纹,一件阴刻,一件为凸起的阳纹。金柄作长方形,镶嵌于圆环上,柄端有銎,銎内装三棱形铜条。玉环外径4.7、内径1.7,金柄长2.5、宽0.8厘米。(图七、八)玉带钩,一件。器呈龙形,钩似鸭头。长4.4、宽1.1厘米。( 图九)。韶关张九龄墓及其弟张九皋墓发掘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得玉猪、玉棒各一件,滑石饰若干。(图十、十一、十二)张九龄是广东历史上最早参与封建皇廷中枢决策的人,曾居宰相之位,人称“岭南第一人物”。他的贵族身份不言而喻,其弟为殿中监,他们的墓葬中都有玉器随葬。清代,在大浦吴六奇墓中,有铜镶玉銙出土。銙作方形,周围和中央交叉镶有刻着纹饰的黄铜,其中的两件顶端装有扁圆形扣。銙长5.4、宽6.5、厚0.6厘米。 (图十三)吴六奇是清初广东丰顺县人,官至挂印总兵官,左都督。他的随葬明器中除铜镶玉銙外,还有陶塑坐衙模型、出巡模型、内廷生活模型三组。陶俑动态多样,表情威严,封建官场、官员出巡、贵族生活情景表现得栩栩如生。在这些墓葬中,松山墓的主人虽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其随葬品的数量、规格中可以推测,其主人不会是等闲之辈。张九龄、吴六奇,则都是封建官员,他们的墓中,不约而同地,少不了玉器。可见,玉已经成了贵族们的心中所爱,是他们身份的象征。

  玉不仅是身份高贵的标志,也是财富的一种炫示,“妇好墓”可谓一个典型例子。发掘于1976年的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多达七百多件,其玉龙、玉凤、玉圭、玉跪坐人,纹饰华美;玉琮、玉璧、玉圭、玉璜,形制独特。(10)这些玉器,采用远离殷墟的和田玉、岫岩玉或南阳玉琢制而成,玉材稀少而且珍贵。“玉跪坐人”和“鹰攫人首”玉佩,又是奴隶主阶层生活、权势的形象再现。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生前曾参与国家大事、征战、祭祀主持等活动,地位显赫,权力很高。她死后,得厚葬,仅贵重玉器就有如此之多。这一方面表达了武丁企望妇好虽死犹生、财势犹存的愿望,同时也是王公贵族对自己丰足财富的一种炫耀。

  而成语“价值连城”,“金玉满堂”“堆金积玉”、“锦衣玉食”,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玉的财富象征意义。《韩非子》、《史记》都有记载,秦昭王为了得到“和氏璧”,愿以十五座城市与赵国惠文王交换璧。这“和氏璧”即为玉璞,是玉中之珍品。可见玉的价值之大。

  历史上还有石崇、王恺以珊瑚树斗富的故事,更是以玉标榜自己富裕的一个生动例子。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他赐王恺一株高二尺许的珊瑚树。王恺洋洋得意,拿着珊瑚树向石崇炫耀。石崇不以为然,用铁如意一下把树击得粉碎,然后轻描淡写地说,别生气,我还你。随即命令左右随从拿出六七株高三尺四尺的珊瑚树,二尺许的更多,让王恺“惘然自失”。(11)比富心理,跃然纸上。珊瑚属于传统玉材,以珊瑚树斗富,显示了玉的财富象征意义。

  可见,玉被用来分等级、标财富,由来已久。

  四、玉,是高尚品德的隐喻

  玉,不仅因其自然属性赢得人们的喜爱,还因其神秘魅力获得世人的推崇。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把君子之德比作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玉德,详细的解释见于《礼记·聘义》中记载的孔子的一段话:“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12)孔子从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个方面分析了玉的道德内涵。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德作了简要的概括,即:“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不折,勇也。廉而不忮,洁也。”(13)玉德被归纳为仁、义、智、勇、洁五德。

  玉德说虽带主观性,但它强调了外在美的玉的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彼此相通,而且客观上,由于玉佩行走中会发出响声,所以佩玉者走路必须温文尔雅,集中精神,没有邪念,这样,玉佩才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而响声正好告知周围的人们:有人来了。这是君子行为坦荡、光明磊落的标志。

  事实上,玉的道德内涵早已被人们认同了,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以玉比喻人的品德高尚的词句就是一个明证。这类词语,信手拈来,有“冰清玉洁”、“被褐怀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以玉作为人的道德修养好、文化品味高的一个隐喻。

  不管是孔子对玉德的详细诠释,还是许慎对玉德的概括阐述,玉都被赋予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并被世人所广泛接受,千百年来,流传不绝。从佩玉之风至今仍然盛行的现象中、从一个个以玉喻人的成语词句中,我们多少可以悟出些许玉的韵味来。

  五、玉,是和平的使者。

  《淮南子·原道训》载道:“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14)玉帛,即玉器和丝织物,古代诸侯会盟时带的礼物。化干戈为玉帛,就是把战争转化为和平,玉、帛成了和平的使者,友好的象征。

  古代如此,今天也一样,玉器经常被当作礼物,互相赠送。这种赠送或者发生于个人之间,或者是在国家、地区之间,用于表示友好、喜庆、祝贺、纪念等等。1997年香港回归,举国欢庆,各省纷纷送上各自的特色礼品,广东省献上的礼物,就是大型玉雕“一帆风顺”。它作为友好使者,传送着广东人民对香港回归的庆贺之情、对香港前程的祝贺之愿。

  六、玉,是迎福免灾的瑞物

  自古,玉就被视为祥瑞之物。《周礼?春官?大伯宗》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15)把玉器作为礼器,本就有着祈求吉祥的寓意。古人无法理解和抵御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世间的旦夕祸福,因而寄希望于神灵的保佑,所以能通神灵的玉器,自然成了人们的掌上珍宝,成为能给人带来吉祥、实现愿望的瑞物。人们把心头之愿也刻于玉上,如“人主延寿”、“富乐日昌,永保无疆;福禄日臻,长享万年”,祝福、吉祥话语,说不完,道不尽。明代以后,人们又喜欢制造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饰,如“龙凤吉祥”、“三羊开泰”、“喜上眉梢”、“马上封侯”、“松鹤延年”、“鱼跃龙门”等,或形象,或抽象,或直白,或暗喻,表达了人们祈求吉祥的愿望。还有作为趋吉避凶的“压胜佩”,也是人们这一心理的反映。《红楼梦》中贾宝玉所佩戴的通灵宝玉,即是这两方面意义的集中体现。这块玉佩正面刻“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背面刻“一除邪崇,二疗冤疾,三知祸福”,(16)祝福、驱凶的愿望都集中于小小玉佩中。

  玉佩可免祸保平安,这种观念由来已久,而且至今仍为许多人所笃信。有很多传说,讲的是关于佩玉者跌倒后,身上所带玉器粉碎了,而人却安然无恙的故事。传说归传说,因佩玉而免遭意外之祸,也许纯属偶然,也许确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然而“玉保平安”无疑已经成了一些人的信念。玉,已经被看作是迎福免灾的瑞物。这也许是今天大多数的佩玉者更为注重的玉的内涵。

  参考资料:

  (1)、(15)、张广义:《玉器史话》,第23、44页,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6月第2版

  (2)、张兰香、钱振峰著:《古今说玉》,第13、14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3)、(5)、(7)、(10)、(11)、(16)、张兰香、钱振峰著:《古今说玉》,第19、23、62、9、63、64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4)、(6)、张兰香、钱振峰著:《古今说玉》,第24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12)、(13)、张兰香、钱振峰著:《古今说玉》,第61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8)、李林娜主编:《南越藏珍》,第49、50页,中华书局2002年10月出版

  (9)、张广义:《玉器史话》,第16、17页,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6月第2版

  (14)、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新华成语词典》,第300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