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端砚的故乡。端砚又称端溪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市)而得名,其色紫质润,素有紫石、紫云、紫英之美称,因赏用兼优,被誉为“四大名砚”(端砚、歙砚、红丝砚、澄泥砚)之首,又与湖笔、徽墨、宣纸并称“文房四宝”,美誉众多,闻名遐迩。
广东省博物馆藏有端砚1000余方,时代上启唐宋,下至当世,为馆藏优势项目。在广东众多的传统工艺品种之中,端砚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类,其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及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广东省博物馆新馆陈列中是不可不展的一项。
《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展示面积达600余平方米,展出馆藏端砚近200方,作为内容的延伸,展出其它品类材质的砚台、端石石材以及文房用具。展览围绕着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三个主题,深入浅出,叙述通俗,力求使观众对端砚及砚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兴趣。
展览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砚林回溯。概要介绍砚的源流、端砚的发展历史和时代特色。展览展出唐宋、明清至当代的端砚精品,作为内容的延伸,同时展出砖砚、陶砚、瓷砚、铜砚、漆砂砚等其它非石质的砚台。1954年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箕形端砚、1973年广东高要县出土的宋代抄手式端砚、1985年广东潮州刘景墓出土的宋代抄手式端砚、1964年广东佛山出土的宋代琴式端砚,都是难得一见的具有明确出土地的早期端砚佳制。
第二部分:石质粹美。对端石独特的自然属性加以介绍。端石坑口众多,是大自然赐予广东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宋坑……,能够出产优质砚石的名坑就有十余个。砚石石质细腻温润,有些可以媲美小儿肌肤,并具有绚丽多姿的石品花纹,鱼脑冻、天晴、青花、蕉叶白……,名目繁多,引人遐思,观赏性佳。由于矿石结构和成份的原因,端砚易发墨,不损毫,贮水不耗,书写的实用性为世人称道。这一部分的展厅设计为端石砚坑场景,并设计了一个裸展区域,展出端石石材10余件,可供观众亲手触摸、近距离观赏,以便观众对端石的石质、石色、石品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这一部分也展出了歙砚、澄泥砚、红丝砚、松花砚等十个其它品种名石砚,与端砚加以横向对比,凸显端石石质之优良,“名砚之首”的美誉名不虚传。
第三部分:神工鬼斧。从工艺流程、雕刻技法、砚形砚式、装饰题材、因材施艺五个方面对端砚的工艺加以展示介绍。端砚形制非常丰富,从唐宋时期的“端方是尚,朴雅为经”,到明清时期的“标新树异,象物赋形”, 它的演变经历了由简而繁,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历程。端砚的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内容几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的倍受喜爱,历代沿袭,成为经典砚式。在雕刻技艺方面,因材施艺、巧用俏色是端砚制作中的重要法则,端砚十分强调顺乎自然,巧施雕琢,达到掩暇显瑜、锦上添花甚至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效果。
第四部分:镌诗题铭。以50余件明清时期镌有铭文的端砚,展示更加深沉的砚文化内涵。砚为古时书写良友,历代文人以端砚为载体,镌诗题铭,咏物言志。有些文人嗜砚若癖,惟砚是求,甚至亲自刻砚、作铭。 这些砚铭言辞精练,简洁清隽;书体正草隶篆,各具风致;印款题拔,相映成趣,体现出文人的审美情趣、境界追求和艺术造诣。展览中将展出朱彝尊、黄任、林佶、阮元等名家手泽的端砚精品,具有传奇色彩的清末端砚“三大名砚”之“千金猴王砚”、“ 嵒华四象砚”也将一展芳容。
历经一千三百余年的发展,端砚不仅是文房用具,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遗产。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其文化价值愈发为世人瞩目。此次端砚展意在向观众展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的端砚艺术,更希望唤起民众对保护端石资源,继承制砚技艺的热情,将博大精深的中华砚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