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生,1939年10月出生于云南河口,祖籍广西灵山。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刊主编,中国民俗学会顾问,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ISFNR)会员。
1959年,叶春生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在学期间,阅览了闻名已久的中山大学《民俗》周刊,并在第—批民俗学会会员名单中找到他的表哥招北恩的名字,于是立志要报考民间文学的研究生。1964年,他终于如愿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先生的研究生,成了钟先生“文革”前的关门弟子。
1968年,他研究生毕业后先被分配到了山西临汾,几经周折,又回到广东信宜,之后开始了整整十年的行政工作。从政之余,他仍抽空做些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工作。1978年,他从信宜县领导岗位上调到中山大学,做了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并率先在中山大学恢复了民间文学课,赶写了《民间文学论纲》,也即后来曾被多所大学用为民间文学教材的《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的雏形。
此后二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领域勤奋耕耘,著述不断,仅学术专著就达25种之多。早期学术方向主要在民间文学领域,20世纪90年代后着重于整理和研究广东的区域民俗文化,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资料搜集、整理、考源、辨正的工作。近几年则在此基础上,开始转向于对区域文化与地方社会、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民俗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互动研究,南方新都市文化的研究和神秘文化的研究。近几年的专著如《岭南俗文学简史》、《广府民俗》、《岭南民间文化》、《广东民俗大典》、《俗眼向洋》,论文如《现代口承文艺的超时空传播》、《岭南民俗的嬗变与认同》、《广府民俗源流及其特征》、《从盘古神话的演变看岭南民族的融合》、《珠三角的自梳女》、《新办节日的民俗底蕴》、《民俗传统的认同与复归》、《民俗文化与科学人文》等,部分地反映了他的这一学术兴趣。
中山大学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祥地,但这一传统随着《民俗》季刊的停刊而中断了。为了接续先贤的事业,叶春生教授从1984年开始,就在中山大学在校学生中筹组民俗学社,还把自己在中文系主持刊授中心得来的奖金拿出来,设立了“振兴中大民俗奖”,并将学生的民间文学作业刊印成书,并请钟先生题写了书名,是为《民俗》新刊,他用自己微薄的稿酬艰难地维持了五期。进入2l世纪之后,他终于有机会使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大展鸿图了,从2000年以来的短短的三年中,他主编出版了三期大型的《民俗学刊》、五种新“中山大学民俗丛书”,还有许多书稿正待付梓,并正着手重印原“中山大学民俗丛书”36种。
叶春生教授曾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有多年的行政和组织工作经验,在人才培养和组织工作上,他在最近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共招收了20名硕士研究生、13名博士研究生,许多学生已经毕业走上了民俗学的教学和科研岗位。2000年,他主持成立了“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该中心于2001年与中国民俗学会联合主办了“现代社会与民俗文化传统国际研讨会”,使中山大学再度成为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镇,钟敬文先生在给大会的录音讲话中仍“翘首南望”,看到了“这种事业发展的很好的新的开始”。这也正是叶春生教授的夙愿。